--- 品牌江苏门户网站
banner2
当前位置: 首页 >> 品牌城市

徐州:“经济洼地”的逆袭战


  在经济发达的江苏,位处最北部的徐州,曾是一块经济洼地。“十一五”以来,在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转型发展战略”、“三大都市圈战略”、“振兴苏北老工业基地”等战略引导下,后发赶超的徐州,加快了追赶的脚步:全市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增幅连续5年全省领先,2013年GDP达4500亿元,经济总量保持在江苏第五位。

  江苏省委、省政府从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高度,寄望徐州成为苏北振兴的“领头羊”;在地跨苏鲁豫皖四省、由20个地级市形成的淮海经济区,徐州亦肩负区域发展“首位城市”的重任。

  十年磨一剑。历经了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艰难、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阵痛,徐州始终坚持“产业、生态、城市、民生”四位一体,稳健、协调、可持续发展。经济总量由小变大、产业层次由低变高、生态环境由灰变绿、城市功能由弱变强,已然跃上苏北乃至淮海经济区快速发展的高地。

  依托资源起步,甩开资源发展

  “徐州的产业转型,是被逼出来的;但没有急功近利,更没有顾此失彼。”徐州市委书记曹新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开门见山。

  作为江苏省唯一的能源供应基地,徐矿集团一方面“引进来开发”,推进业态转型,进军煤基高端产业,形成了煤炭、电力、煤化工三大主体产业;另一方面“走出去创业”,构建了新、甘、黔三个省外基地,并运营管理孟加拉国最大的煤矿,获取100多亿吨的煤炭资源。

  依托自主创新,徐州传统支柱产业亦凤凰涅槃。一度包袱沉重的徐工集团,以销售收入的6%投入自主研发,构建了一支6000多人的科研队伍,在全球7个国家设立研发中心,坚持不懈向高端工程机械迈进。如今,徐工集团交出了机械行业全国第一、世界第五的成绩单,并吸引卡特彼勒、利勃海尔、克虏伯等世界知名装备制造企业相继落户徐州。

  资源有限,发展无限。为打造未来竞争力,徐州以多晶硅光伏、风力发电、矿产物联、节能环保为标志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先机,快速崛起。

  2013年,徐州高新技术产业完成产值369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34.1%;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产值376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35.7%。

  从挖煤到光伏,既是从高碳走向低碳,从不可持续走向可持续,亦为徐州赢得了全国首批“最具竞争力低碳城市”荣誉。

  立足区位优势,建设中心城市

  在全国地级市中,徐州的区位交通优势,得天独厚。徐州连南接北、贯穿东西,距皖豫苏鲁四省省会城市合肥、郑州、南京、济南都在350公里左右;以徐州为圆心、半径200公里基本覆盖淮海经济区1.2亿人口大市场。随着京沪高铁运营,徐州纳入了京沪3小时交通圈。

  城市的本质是聚集。“依托现代服务业打造最具竞争力的区域中心城市,徐州有条件,更有雄心。”曹新平表示,“对‘区域中心城市’内涵的再认识,是徐州转型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

  踌躇满志的徐州人,早在2002年就完成了徐州都市圈规划,随后持续展开高起点、大手笔的城市棚户区改造,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升。市里先后投资上百亿元用于生态治理;为让老城区逼仄的空间变得更加疏朗通透,徐州市政府规定,核心城区10亩以下的地块不再建设,都用来改造成为城市绿地。

  今日徐州,不仅有了“楚风汉韵、北雄南秀”的山水园林城市风格,有了艺术馆、音乐厅、城市规划馆、奥体中心等一大批公共文化设施,有了近年来争相进驻的商业银行、大型商业连锁企业,有了融集商务、休闲、娱乐、会展为一体的高端服务业,更重要的是徐州不再停留在区域概念上裹足不前,而真正产生了区域向心力。

  徐州市市长朱民表示,到“十二五”末,徐州力争建设成为淮海经济区吸纳集聚力和辐射带动力最强的产业、交通、商贸物流信息、教育、医疗、文化、金融、旅游“八大中心”城市,成为环渤海经济圈和长三角经济圈叠加交融的关键节点。

  奋力争先进位,实现全面小康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长期以来,徐州市县域经济产业薄弱、发展滞后。各县市充分挖掘比较优势,扬长避短、错位竞争,发展渐入佳境。目前,铜山、邳州、沛县、新沂等4个县(区、市)进入全国百强;睢宁、丰县在江苏省县(市)综合经济指标排名全面提升。

  在推进发展的同时,徐州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凡是百姓期许的民生幸福工程,徐州的投入都毫不吝啬。徐州是江苏人口第一大市,户籍人口976万,为解决就业难题,推动创业创新,徐州建设10万平方米大学生创业园,为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无偿提供创业场所,并在税费优惠、贷款担保与贴息、房租补贴、创业指导等多方面给予全方位扶持。

  为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徐州在加快新型工业化的同时,致力城乡一体化、农业现代化。目前,全市高效农业面积占比超过80%,达710多万亩,成为江苏第一大粮仓和“菜篮子”基地;徐州音乐厅等文化项目陆续建成,“舞动乡村”等基层文化活动常年不断,百姓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但徐州人并未因此而沾沾自喜,他们深知,其2013年度4500亿元的地区生产总值、12052元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在群雄争锋的江苏地级市中,仍只是个“跟班”。在迈向基本现代化的征程中,他们正重新审视自己,努力把握新机遇,创造新优势,实现新发展,开启新辉煌!

上一篇:无锡改革创新标本集结号
下一篇:南京栖霞:如何打造“金三角”科技新城的

更多>>学会动态

更多>>品牌江苏产业联盟

Copyright © 2012 jsbran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品牌江苏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 苏ICP备16062476号    技术支持:嘉硕网络    南京网站建设

    
Produced By 嘉硕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