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品牌江苏门户网站
banner2
当前位置: 首页 >> 品牌城市

奋进中的宿迁

欠发达地区变后发优势为跨越优势的钥匙究竟在哪里? 

 
     ——宿迁市委书记蓝绍敏访谈录

    新华社记者 包永辉、孔德安

 

 

    在全国经济面临下行风险、发展环境日趋严峻的大背景下,作为江苏省不沿江、不靠海、不通高铁,地处发达省份却又欠发达的特殊城市,拥有560万人口的宿迁有哪些应对之策,又如何迎难而上?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她能够打破经济梯度发展特征的“魔咒”,实现后发快进、跨越赶超吗?带着这些疑问,新华社记者近日专门赴宿迁,采访了宿迁市新上任不久的市委书记蓝绍敏。

    蓝绍敏原在拥有靠江、靠海、靠上海独特区位优势的南通市担任市委常委达十年之久,曾任如皋市委书记、南通市政府常务副市长。2011年4月,江苏省委决定,蓝绍敏调任宿迁担任市长,今年2月接替升任副省长的缪瑞林担任宿迁市委书记。虽然蓝绍敏担任宿迁市委书记的时间并不长,但是,这并不妨碍他对宿迁的深刻认识、战略把握。在访谈中,他对宿迁的发展定位、竞争之策等许多方面都有着非同一般的独到见解,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潜在优势不等于现实优势

    记者:宿迁,作为一个建市不满十七周年的年轻地级市,基础差、底子薄。而您,作为刚履新不久的市委书记,面对种种发展压力,不知您有什么样的感受和体会?

    蓝绍敏:能够担任宿迁市委书记,我很感谢组织和人民的信任。但同时,我更深切地感受到自己肩上沉甸甸的责任。宿迁是江苏省13个地级市中最短板的城市,经济基础最为薄弱,贫困人口数量最多,建设全面小康的任务繁重、压力巨大。我作为市委书记,深感职责重大,甚至寝食难安。

    记者:应该说,宿迁虽然在全省经济发展中处于最短板的位置,但也拥有自身的潜在优势,比如相对丰富的土地资源,比如良好的生态环境。但是在目前日益趋紧的政策环境之下,潜在的要素资源优势能否有效地转化为现实的发展资源优势呢?

    蓝绍敏:与您一样,许多发达地区的人士一来到宿迁,望着一眼看不到尽头的待开发土地总不免会发出“宿迁发展不可限量”的感慨。可是在紧环境的背景下,潜在的发展要素资源与现实的开发利用需求往往又是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我们心里清楚,宿迁发展的潜在优势并不就等同于现实的优势,如果我们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并迅速地找到变潜在优势为后发优势的钥匙,宿迁拥有再多的潜在优势也难以保持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记者:那么,你是如何看待宿迁的潜在优势的呢?

    蓝绍敏:在土地等后备资源上,宿迁相对于人多地少的苏南的确具有一定的优势,如果是在经济环境较为宽松的情况下,这种优势肯定会充分释放出来,拉动宿迁经济的腾飞。然而,现实却是,自2004年以来,全国的宏观经济一直处于偏紧的环境中。在这种紧环境下,宿迁的这些优势很难发挥出来,因为没有计划指标,宿迁即使拥有再多的资源也无法使用,这正应验了“青山虽然留住了,但柴却不让烧了”的尴尬与无奈。

    更为不利的是,由于宿迁基础差、底子薄,一旦遇到宏观调控,各地区往往是同比例压缩,这样一来,宿迁在增量较小又无存量的情况下,要素制约的矛盾就更加突出了。与宿迁这样的欠发达地区相反的是,发达地区由于原来的建设用地规模大,节能减排基数高,即使在国家宏观调控的大背景下,他们也能依靠充分挖掘潜力而拥有持续发展的潜力,比如腾笼换鸟,原有的厂房向空中发展、由一层变多层,甚至还可以无地招商等等,这些都是宿迁等地区在目前的发展阶段难以做到的。

    记者:那么,在如此情况下,宿迁的出路又何在呢?

    蓝绍敏:我们只能依靠深化改革和科技创新,始终坚持生态立市,始终坚持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同步推进传统产业做大做强和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在承接产业转移和推动全民创业中加快经济经济转型升级,绝不能走先污染再治理、先产品再质量、先传统产业再新兴产业、先粗放发展再集约发展的老路。


最大限度地释放改革的红利

    记者:说起深化改革,我所接触到的许多领导干部反映,它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改革逐渐步入深水区的大背景之下,地方可以深化改革的空间并不是很大,面临的挑战和压力却又是前所未有,宿迁是如何进行深化改革的呢?能不能举例加以说明?

    蓝绍敏:诚如你所言,现在改革的难度越来越大,但这并非意味着无所作为。我们根据宿迁的实际,进行了一些自选动作式的改革,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众所周知,宿迁是以改革闻名全国的城市,并出现了仇和这样的“改革书记”。这样强烈的改革氛围,是宿迁的一大优势。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更要高度警惕并切实防止改革创新的优势变弱化、氛围变淡化、精神变软化、金字招牌变“氧化”的苗头和倾向。

    如果要举例子的话,我觉得宿迁通过实行地票制,改革传统的土地管理制度,缓解了当下影响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土地的供需矛盾。所谓地票制,是指把非农建设补充耕地指标和城镇村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纳入地票交易,全面实现建设用地指标在市区范围内、非农建设补充耕地指标在市域范围内的有偿调剂使用。

    实行地票制,首先是把用地计划指标从以往单一的市政府行政指令分配方式转变到了市场机制,达到了让权力退出、靠制度运行的目的,符合改革的方向。现在各区为土地指标的使用再不用找市长,而是去找市场,由各区根据自身发展的迫切需求通过地票市场购买建设用地计划指标。

    其次,地票制度形成了节约集约用地的自我约束机制。实行地票交易后,土地利用指标从无偿分配转为有偿获得,在用地成本中增加了获取地票成本这个因素,促使各用地主体对用地成本和土地使用效益进行重新评估,增强用地成本核算和精打细算意识,有效地提高了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形成了良性的倒逼机制。

    更重要的是,地票制度形成了城市反哺农村的资金投入机制。建立地票交易市场,在国家政策允许范围内,实现了农村建设用地与城市建设用地的远距离、大范围转换,既加快了城乡之间的要素流动,提高了农村土地的价值收益,有效满足了城市发展的用地需求,又将城乡级差地租的价值转换为城市反哺农村的重要资金来源,解决了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搬迁安置、宅基复垦、整理资金不足的问题,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和城乡统筹发展,推动和促进了农民生活方式、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村社会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甚至可以称得上是新一轮农村变革的有益尝试。

    总而言之,深化改革是解决当前面临种种困难的唯一出路,特别是像宿迁这样以改革闻名全国的欠发达地区,更要最大限度地释放改革的红利,让改革创新的红旗永远高高地飘扬。


  “宁愿少修一条路,也要舍得在科技和人才上多投入”

    记者:你刚才讲过,宿迁的根本出路在于深化改革和科技创新,可我也经常听到人们私下议论,认为科技创新是发达地区的事,落后地区似乎很难有所作为,更有甚者认为,欠发达地区只能“脚踏实地”、“干与自己现阶段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事才是可行的”。对此,你怎么看?

    蓝绍敏: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谁重视谁受益,这不分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以色列偏居中东,却是全世界按人均水平出科研成果最多的国家。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

    现在,不少地方存在着这样一种错误倾向,一说建桥修路,完善基础设施,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花多少钱也不心疼,可一说科技投入,招揽人才,就悭吝得不得了,花点钱就像割他的肉一样心疼。这说明,虽然有些人也常把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放在口头上,可内心里却并不是那么一回事,认为科技投入不如基础设施那样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当期效益更为明显。

    我觉得,在科技投入上,这种短视的行为必须改变,所以我到宿迁后一直强调,宁愿晚修一条路、晚造一座桥、晚盖一栋楼,也要挤出更多资金用于科技创新,努力以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发展,以科技创新助推“弯道超越”。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当前,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研发投入不足、科技创新动力不足的问题。为进一步刺激和鼓励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我们在全国首创了“创新券”制度,将政府的财政奖补资金转化为“有价证券”即创新券,这是以无偿资助形式向企业发放,企业用创新券向高校科研院所购买科研服务或购置研发设备后,高校科研院所或企业持创新券到财政部门兑现的一种新型科技支持方式。目前,宿迁市已分两批向近1000家企业发放了6600多万元的创新券,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是扩大了受益范围。创新券具有灵活、易分割、好操作等特点,便于向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发放,改变了过去政府财政资金大多支持大企业的局面,以及以往企业获得项目支持必须跟着申报指南走的状况,让更多的企业能够享受到政府的支持和帮助,对提振中小企业发展信心、加快中小企业转型升级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

    二是推动了科技创新。创新券为广大企业和科研院所、高校之间搭建了市场之桥,促进了企业产学研合作的广泛深入开展。

    三是实现了集聚效应。除奖励个人外,创新券将政府的财政奖补资金聚焦用于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在当前严峻复杂的宏观形势下,使企业更有条件、更有能力加快创新发展步伐。

    四是发挥了杠杆作用。创新券的实行有利于引导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形成乘数效应,快速提高全社会研发投入水平。据初步统计,目前宿迁市已发创新券带动企业新增研发投入比达到1:9.1,有效发挥了财政资金引导企业科技创新的杠杆作用,提高了政府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记者:像宿迁这样的欠发达地区,在区域经济发展上,怎样才能实现差别化竞争呢?

    蓝绍敏:宿迁是沿海发达省份的后发地区,不仅在地理区域上不占优势,而且同样面临着和其他地区一样的发展要素制约,如果按照常规路径发展,将很难实现后发快进、跨跃赶超。去年以来,我们抢抓作为江苏区域协调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市的历史机遇,坚持向改革要思路、向创新要办法、向聚焦要突破,锐意进取,打破常规,采取更加灵活的政策措施、管理制度和改革举措,在发展要素保障、新兴产业集聚、城乡统筹发展、深化区域合作、行政审批服务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努力再造宿迁新一轮发展的新优势。(完)
 

 

上一篇:十年发展铸造幸福南通
下一篇:生态文明托起 美丽扬州

更多>>学会动态

更多>>品牌江苏产业联盟

Copyright © 2012 jsbran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品牌江苏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 苏ICP备16062476号    技术支持:嘉硕网络    南京网站建设

    
Produced By 嘉硕网络